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回复: 0

华人视角下的蓝山穿越212周年:行走历史,扎根未来

[复制链接]

16

主题

0

回帖

7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4
发表于 2025-6-2 11:1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视角下的蓝山穿越212周年:行走历史,扎根未来



五月的蓝山,群峰苍翠,云影流转。Mount York的山风依旧古老而清冽,仿佛能吹动时光的帷幕。2025年5月28日,阳光穿透林间,洒落在三十余位来自政界、学界与华人社群的代表肩头。他们从悉尼出发,跨越数百公里,只为在这片曾被认为“无法逾越”的山脉之上,以脚步致敬历史的脊梁。


【乔治河联合会与东北同乡总会联合举办 华人社群纪念突破蓝山天堑212周年研讨活动】


澳洲国际儿童妇女联合会主席钟钟女士主持了这场极具意义的华人纪念活动。她强调,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登山活动,而是一场横跨两个世纪的文化对话。由新州乔治河市联合会与澳洲中国东北同乡总会共同组织,本次纪念1813年“蓝山穿越探险”的徒步仪式,成为华人社群深度参与澳洲国家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契机。




此次活动以“身倚新家园,共筑新纪元”为主题,传达出移民社群在澳洲寻根立足的深层情感。它不仅回顾过去,也昭示未来,是关于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再思考。


华人纪念团队刚抵达现场,便遇见当地学校组织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双方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交流。这一偶遇成为两种文化自然碰撞与共融的缩影。



1813年5月,Blaxland、Lawson与Wentworth三位探险者穿越了当时被视为天然屏障的蓝山,成功开启了向澳洲内陆进发的篇章。212年后的今天,于大海老师在同一片山巅侃侃而谈,从亲身探险经验出发,讲述蓝山穿越的历史意义:“澳洲的文明不是天降的恩典,而是脚步与汗水的结晶。我们今日的生活,是过去探索与担当的延续。”



作为活动的特别讲者之一,于大海教授从历史地理、人文迁徙与生态文明角度进行精彩演讲。他指出,蓝山穿越是澳洲由沿海走向腹地的关键一步,更象征澳洲社会对于空间、资源与命运的重新理解。他回忆自己曾多次徒步蓝山,并写下相关考察文章,也强调华人社群在理解澳洲历史进程中的独特视角:“跨越,是一种姿态;纪念,是一种传承;而今日的我们,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乔治河市独立议员王斌感慨良多:“我曾多次到访蓝山,但这是第一次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这片土地。”他指出,此次徒步路线最大程度还原了1813年探险路径,是一次“身体力行的纪念”。


“蓝山活地图”叶峰老师全程领路,结合历史史料与实地景点,为大家讲述三位探险者首次发现巴瑟斯特大平原的壮举。他强调,穿越蓝山的意义,不仅是地理上的开拓,更是澳洲殖民扩展、经济兴起与国家意识形成的重要分水岭。


被誉为“蓝山活地图”的叶峰老师领路前行,一边讲述史料,一边指引地形。行至一处断崖,他停下脚步,指向远方: “当年探险者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望见了巴瑟斯特大平原,望见了通往西部的可能。他们从此处踏出了决定澳洲命运的方向。” 他特别强调穿越的“三重意义”:一是直接推动了1814—1815年蓝山公路(Cox’s Road)的修建,使大规模移民和牲畜运输成为可能。麦考瑞总督随后在西部建立巴瑟斯特(Bathurst),成为内陆首个殖民据点。蓝山通道的打通彻底改变了澳大利亚的发展格局;二是西部肥沃土地被开发,羊毛产业迅速兴起;三是殖民版图重构,悉尼殖民地突破地理限制,向内陆延伸,开启了新南威尔士向联邦转型的空间认知,是意识上的“国家整体”的起点。这不仅是物理路径的拓荒,更是一种探索、勇气与担当精神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澳洲华人论坛

GMT+8, 2025-8-3 06:39 , Processed in 0.0664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